深度布局重点关注工业汽车航天

【字体: 】 时间:2018-03-30 08:35:00 点击次数:

德联资本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Pre-A到B轮阶段的投资,重点关注高端制造、前沿科技、医疗健康、军民融合、医疗健康等领域中,以技术为主要驱动因素的科技类企业,目前已经已投资了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硬件、企业服务、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企业服务、医疗健康、军民融合等多个细分领域的数十家创业公司,如珞石机器人、华捷艾米、梅卡曼德、布科思、图玛深维、众趣科技等。

德联资本:深度布局,重点关注工业汽车航天

德联资本高级投资总监副总裁樊雪松,曾在航天院所做过6年的研发及技术管理工作,目前专注军民融合、装备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和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在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和国防装备的更新换代过程中寻找投资机会。最近樊雪松向亿欧分享了德联资本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思路与策略。

高端制造投资策略:

自2015年 “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以来,国内外类似的装备智能化的概念很多,大家主要关心的是信息化与传统制造业结合所衍生出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会,大家把这次机会认为是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并把它的重要性等同于第四次工业革命。

有关智能制造的分类方法和解读体系很多,总体看一般从技术逻辑上,将智能制造或者说智能化的工业场景分为三大环节:环境感知、行为决策、运动执行控制。

其中环境感知主要是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环境实时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判断,比如无人驾驶的各种感知传感器,智能识别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机器人场景的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工业摄像头等。

行为决策环节主要是获得环境信息后做行为的决策判断,如无人驾驶里面的决策环节,得到交通工况数据后,判断分析,告诉车要执行什么动作。运动控制环节主要是主机通过自身的动力系统执行具体动作。

环境感知和行为决策是近些年随着智能化的升级衍生出来的新机会,运动控制偏主机的内部控制,相对比较成熟,但也有为适应智能化的方向衍生出的新的技术需求。执行环节之前的设备已经做的不错,感知和决策环节随着技术进步,机会越来越多。

目前,随着智能制造理念的普及,市场上高端制造的项目很多,很多创业企业开始从不同行业的一些技术点上开始探索并逐渐突破。德联资本主要是通过行业技术升级和产业演进的角度,进行一些行业的梳理,基于对产业的理解寻找关键点和细分方向,进行前瞻性的投资布局,自上而下,以点串线,逐步形成体系。目前,在民用智能制造领域,公司德联资本布局比较多的领域是工业场景和汽车场景,工业场景偏结构化场景,无人驾驶偏非结构化场景。

德联资本:深度布局,重点关注工业汽车航天

一些布局方向介绍:

1.工业机器人

3C等加工制造业机器人需求庞大,未来3-5年可能爆发

从技术角度看,工业机器人经历了3代发展历程,从第一代最简单的动作执行,到第二代对运动有了轨迹、速度和精度等具体要求,到第三代对机器人与外界的交互响应有了要求。当前正处在第三代刚刚开始的阶段,机器有了非常简单的决策能力,但还有限,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市场角度看,目前全球3C产品70%-80%的产能在国内,与之配套的整套供应链体系也全都在国内,虽然国内人力成本上升,东南亚人力成本更低,但整套供应链体系很难向东南亚转移,因此3C制造产业大概率将留在国内。由此带来的国内3C产业机器换人的需求日渐迫切。国产机器人厂商离需求更近,又有配套的人才和产业体系,具备明显的市场先发优势,能够迅速将需求反映在全产业链配套的自动化生产中,并完成相应技术迭代。因此未来中国制造有明显机会。

具体到近两年,工业机器人,尤其是小载荷机器人增速明显,每年都有60%-70%的增速,未来3-5年可能呈现爆发态势。

机会在小载荷领域,控制技术是关键

工业机器人中,除了6自由度机械臂,其它低自由度机器人国内已经基本攻克并量产。过去汽车领域工业机器人应用较多,但市场基本被四大家族等占据,机器人厂商和汽车厂商已经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合作关系和产业格局,因为产业的可靠性的要求,使用新品替代的成本很高,新的国产厂商很难进入这个领域。

3C领域目前市场渗透率低,需求场景多数难以快速标准化,需要针对厂家需求定制方案,研发成本高,传统机器人厂商不愿意从小需求点切入并重新摸索生产工艺。这方面四大家族们没有精力顾及,而国内机器人大厂目前做集成偏多,不愿意或者没能力做。因此给新公司留下了机会。

3C领域对小负载机器人需求比较大,但应用场景要根据厂家需求定制,所以需要在底层控制上对接上层工艺,因此需要掌控核心底层控制技术,相比于重型机器人对载重和速度要求比较高,小负载机器人对精度和过程指标要求更高,也对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全球市场,四大家族也都是自己掌控控制部分,上游核心零部件基本也都是采购。

因此,樊雪松重点关注的是掌握底层控制算法的,小负载机器人研发厂商。同时,机器人产业发展速度不比互联网,因此也很看重创始人有足够的产业渗透和对产业发展速度的理解。

群雄逐鹿,获得市场接受需要时间

面对市场机遇,国内外众多机器人厂商也都推出了各自的小负载机器人产品,一段时间内,市场将呈现群雄逐鹿的局面。整体看,工业品市场接受新厂家和新产品相对比较慢,需要行业标杆企业的测试和试用来逐步推广。尤其是大的集成商,不会轻易采用刚成立公司的产品,因其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验证。因此,一段时间内,行业将会是有进有出的状态,至少3-5年后,格局将逐渐清晰。

在市场格局清晰前,机器人企业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品的Demo测试完成;第二阶段,产品通过终端客户的测试,开始实际应用;第三阶段,有了初步应用后,开始有集成商愿意使用自家的机器人,从而通过集成商快速出货。

在第三阶段开始获得集成商的支持前,在第二阶段,大的集成商不会轻易采用机器人厂商的产品,因此,在第二阶段,机器人企业需要自己做集成。即便进入第三阶段有集成商的支持,总体来讲,大的方向依然需要自己做集成,小的方向通过集成商来出货。

不过通过珞石的发展发现,最近市场对于产品的接受的速度比想象的快。产品给到客户后短时间内进行全方位测试,满足要求就愿意试用。珞石近两年的发展速度也很快,2016年时才10多人,目前已经发展到了130多人,山东的产线也已经投产。

当前市场格局下,新的企业有一定的机会,只要产业规模能够支撑起达到几个亿的收入,能够支撑企业在上述三个阶段,完成成体系的技术、人才、供应链布局,为下一个阶段打下基础。下一个阶段就已经不再是单纯技术的比拼。

上游有机会,但没看到好项目

2017年来,HD的减速器供货期已经从3个月拉长到8个月,说明市场需求很旺盛,明显供不应求。国产绿的的减速器虽然已经在一些机器人中应用,但国产的产品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迭代。因此,市场机会始终存在。樊雪松也一直在关注这块领域,但目前没有找到太好的标的。

上游类项目,樊雪松希望创始人跟产业有密切的关系,如原相关产业内的,在国外成熟体系内的人出来创业,而且具备整合背后资源的能力。

2.新能源和无人驾驶

国家层面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希望借技术换代实现弯道超车,因此,新能源车领域存在巨大的机会。过去德联资本也投了锂电相关的电芯、正负极材料、隔离膜、电源管理、动力总成等相关企业,完成了全链布局。目前相关产业已经进入格局稳定期,被投企业已经接近上市和退出。

当前樊雪松主要关注的是锂电池相关新技术,例如当前锂电池密度不高,还需要突破,但目前还看到太好的项目。氢燃料电池整个体系樊雪松认为还不成熟,没有相关布局。

无人驾驶目前非常火热,互联网企业、车企及很多创业公司都参与进来,也是资本重金下注的领域。德联在这方面主要是跟随,更关注的是无人驾驶相关传感器,如激光雷达、微波雷达等,也投资了西安飞芯等企业,完成了产业链布局。

与无人驾驶相关的AGV方面,樊雪松认为有些新的机会,例如复合机器人,激光雷达SLAM、复杂调度等。

3.智能工厂

智能化工厂有一类敏感性分析,根据企业的生产参数,进行生产提效降损。不过这样的生产环节项目经验是否能复用,是樊雪松还在考虑的问题。例如滤光片的生产,前后经过10多道加工环节,涉及200多个参数,各环节参数又极其敏感。通过分析可以从中找到关键参数进行建模,从而实现提效降损,但这样的过程面向新的场景,有可能还得从头来过。

智能工厂项目,樊雪松最看重深厚的产业背景。这类项目周期长,前期投入高,需要先在行业落地2-3个标杆工厂,首先就需要有工厂已经在信息化方面做的比较好,且愿意配合给出数据和场地,进行案例测试。此外2-3个工厂案例可能需要的前期投入也是千万级。

4.工业视觉

之前在半导体等领域,机器视觉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应用,可以做到像素级甚至亚像素级的检测,硬件方面也已经格局比较稳定,不过之前的技术依然离行业需求有很大差距。近两年随着AI等技术发展,视觉检测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去年手机配件、3C加工、液晶屏检测等领域有不少机器视觉的应用。

不过樊雪松认为,视觉检测领域,未来格局可能是每个细分领域有龙头,很难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所以他也在寻找其中市场比较大的,比如家电表面检测领域等,可能全国能够有40亿元的市场空间。

5.民营航天:看好地面数据应用

民营航空航天确实近两年出现了不少创业公司,但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集团的整套工业体系,是新兴民营公司难以绕过的,单纯卫星及运载领域独立发展会比较辛苦。但航天遥感数据,低轨道物联网卫星的应用将存在很大机会。

火箭方面,每年的火箭发射资源总量是很有限的,民营火箭的发射较难。而且随着航天体系内不允许向民营航天企业销售火箭发动机,自主研发火箭发动机,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难度很大。

低轨道卫星也是近两年的创业热点。樊雪松认为,用于宽带通信,做基础网络通讯服务的低轨道卫星,航天科工和科技都早有计划。而用窄带通信,用于IOT等领域,或许有些机会,也有航天五院在做。此外近年来不少卫星创业公司研发的都是小卫星,寿命不长,虽然便宜,用途也很少。

但作为卫星的地面应用将会有大量的机会,如未来5-10年,国内外规划了大量商用遥感卫星星座,其年度发射数量将超过之前几十年的发射卫星数量的总和,大量遥感数据的获取和积累将带来大量的商业机会。

 

手机二维码地址

表单数据填写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