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说话:“机器换人”带来三赢局面

【字体: 】 时间:2014-08-02 21:17:15 点击次数: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生产力成本上升,工业自动化成为发展趋势。以“机器换人”为代表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成为当今工业生产由“低端”走向“高端”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地方经济转型的重要竞争力指标。

  【数据】上半年,桐乡全市实施“机器换人”项目234个,累计完成投资53.1亿元,已完成年度计划的61.5%,其中设备投资35.1亿元;淘汰落后设备台数813台,完成年度目标的73.9%。实施项目数投资总额均位列嘉兴第一。

  夏日的上午,空气有些燥热。中鼎纺织粗纺车间里,环境整洁,秩序井然。12条意大利引进的生产设备正开足马力生产。“今年公司又提了工资,工作环境也大幅改善,我们越来越有奔头了。”车间主任吕忠明笑得合不拢嘴。

  自2006年起,中鼎纺织借着搬迁新厂址的契机,对企业实施“机器换人”,8年来,累计投资近1亿元引进意大利设备,改造粗纺生产线。

  对一家传统纺织企业来说,投入1亿元实施“机器换人”,值不值?公司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机器换人”后,一线车间用工数从90人减少到70人,而员工收入提高了10%。去年一线员工最低工资收入为3.5万元/年,按90人的用工数计算,企业光这笔开支每年就高达315万元,如今员工工资提高到3.8万元/年,按70人的用工数计算,这笔开支降至每年266万元。更让企业欣喜的是,由于设备产能的提高,企业生产能力从年产562吨增长至607吨,新增的45吨产值按去年的销售价格计算,就为企业新增4000多万元的销售额。此外,新设备大幅节约用电量,通过计算,在产量增加的情况下,用电量比以往节约了150万千瓦时/年,仅电费一项开支,又为企业每年压缩了100多万元的成本。

  企业家们常根据投资回报来做出抉择。在桐乡,随着一些先行者以“机器换人”赢得企业收益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机器换人”大军中。卓怡纺织今年初投入100多万元在一个车间试点引进精梳棉前道生产设备。车间用工数从原来的10人锐减至2人,随着设备带来的全封闭式操作,企业生产也变得更加安全。“仅按用工数计算,我两年就能收回成本,而且操作起来更安全,不用再为员工发生工伤而犯难。”尝到甜头的公司负责人赵爱荣表示,接下来,公司还将对另外两个纺织车间实施“机器换人”。

  桐乡的引导政策,将当地众多企业“扶上马”,“催化”他们加入到“机器换人”队伍中去。今年初以来,桐乡通过制定行动方案、建立工作机制、主抓项目建设等方式,建立“机器换人”项目信息库,并制定《桐乡市2014年度“机器换人”“1345”实施方案》,明确了年度目标。计划通过本年度“机器换人”工作,实施“机器换人”项目300项、减少用工1万人、开展“机器换人”“1111”4大类示范创建、完成设备投资50亿元。

  在“机器换人”的浪潮下,桐乡企业开创了用工有减少、企业增效益、员工提工资的三赢局面,利润保持稳步增长。上半年,桐乡规上工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1.7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利税总额42.2亿元,同比增长39.7%,其中利润23.9亿元,同比增长52.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涉及的30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实现了盈利,主导行业中化纤、纺织、建材业和皮革皮草利润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手机二维码地址

表单数据填写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