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彰显三大优势 成解决用工荒最时髦举措

【字体: 】 时间:2014-08-20 08:14:17 点击次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升,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制造生产模式渐渐出现短板。用工荒与员工下岗增多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在这种情况下,“机器换人”已经成为当下解决用工荒最时髦的办法。

  “机器换人”源于人口红利消失

  “机器人与人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无需休息。”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丰礼表示,现在,工人在薪资与福利上的要求与前几年相比要高出不少,我国 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同时机器人与人相比还具有“无处不在、无中生有、无可比拟”的天生优势,而这些优势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需要的。

  吴丰礼指出,许多企业在过年期间订单最多,这就要求工人必须加班赶工,但是想叫工人全部到位还是很困难,尤其是在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想要叫人加班更是难上加难。工人无法指望,但是订单还要完成,“机器换人”就是这样被“倒逼”出来的。

  另外,国家在机器人战略上也给予了更多政策支持,多地政府出台政策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力求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通过机器人替代革命逐步完成智能工业化的转型。

  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过去几年间,中国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1/5,居全球首位;预计在今后2年,中国市场的需求还会再翻一倍。

  机器人如此火暴也遭到许多人的质疑。许多人认为,一台机器人可能会取代10个人的工作位置,机器人的发展只会加重群众就业的压力。对此,罗百辉认为,机器 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有利于企业的高速发展。同时,机器人的到来也一定会造成一部分人更换新的岗位,但决不是失去岗位。他表示,由于 机器人具备效率更高,精度更准等优势,一台机器人就可以在流水线上进行无错生产。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使得企业减少流水作业人员。但同时机器 人也需要人去进行操作和保养,这在某种层面上又促使企业招进新的人才。如果企业可以将替换下来的人员进行机器人操作保养方面的相关培训,则可以保证相关人 员从新上岗。

  由于从体力劳动更换到技术岗位,员工所得薪资更高,工作强度降低,员工大多会欣然接受。罗百辉表示,在机器人使用较为广泛的珠三角地区,这种模式已经普遍 存在,并且效果很好。今后,越来越多的年轻工人将改变以往体力劳动者的标签,他们不再是传统的低端制造工人,他们将在操控室里控制整条生产线,使其正常有 序地高速运转。

  机器人代替人工是大的趋势

  即便机器人有诸多优点,但由于价格与核心技术等问题,机器人在我国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业内除了拓斯达首次倡导“让制造企业一年回本的自动化整体解决 方案”受到行业用户青睐,国外进口机器人价格不菲,并不是所有工厂都买得起,即便买得起,也很难实现将员工全部换成机器人。

  富士康3年前曾经提出过百万机器人计划,力求最大程度地用机器人取代人工作业。但从其最近大规模招工来看,与机器人计划初衷显然相悖,其雄心勃勃的百万计划似乎已经“破产”。

  事实上,虽然国家一直大力发展自动化,并且给予了相关政策扶持,而国家发改委更提出的我国机器人产值占世界比重要超过15%的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 在机器人方面人才还较为匮乏,核心技术也与国外有一定差距,工业自动化会是以后的一种发展趋势,但现在想要全面取代人工还为时尚早。在罗百辉看来,相当多 的岗位并不能用机器人代替,即使是在电器装配电子代工领域,也不是所有岗位都可以用机器人代替,还要保留一部分员工。另外,机器人不光是生产,不同环节、 不同地方用的机器人是不一样的,适用性也是有待于提高。本土机器人在技术上遇到的问题也反映出,大规模使用机器人还不到时候。

  虽然国内在中游设备制造上面已经可以自行生产,但在上游关键零部件上还需要进口。那智不二越(NACHI)上海贸易公司机器人事业中心副总经理杨叶青在接 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控制器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中技术水平最高的一个。控制器的自主生产意味着我国机器人企业在核心零部件层面的突破,不过和国际巨头相 比,国内企业仍有不足。

  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会长、拓野机器人执行总裁凌琳表示,制造机器人过程中精密减速器仍需外购,公司自主生产的零部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这意味着,国内还 无法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生产一个完整的机器人。在技术还不全面的现阶段,想要全面替代人工显然不太现实。如果从国外进口机器人又会受到资金方面的限制,毕竟 研发、生产、维护成本都会提高不少。

  由此可见,虽然机器人代替人工是大的趋势,整个制造业都有这个趋势,但现在大规模普及还不现实。首先机器人并不可能完全取代人,许多工业生产阶段还需要人 手工操作。其次,机器人从生产到完美的使用之间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生产、安装、磨合、生产线的改造都需要时间,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替代人工。

  现在机器人由于技术原因,大多还停留在汽车、家电、IT电子、手机、导光板领域的点焊、喷漆、组装搬运及自动化生产线方面。当机器人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成本下降的时候,普及率就会上升,到那时机器人可能会进入更多领域并取代人工操作。

  产业升级开演机器人总动员

  今年6月以来,肇始于2013年的机器人热再度在全国掀起狂潮,先后有多家公司通过联手或收购方式与国际知名机器人公司谋求合作,拓展自身智能化产业链。 对此,罗百辉分析指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在行业需求、景气度和催化剂等多个层面不断超出预期,促进相关公司的机器人产业链布局不断向纵深演进,中国 装备智能化步伐也随之同步提速。

  随着机器人景气度不断超预期,相关公司在领域的布局明显提速。经过两月有余的停牌,京山轻机收购惠州三协加码自动化业务的具体方案日前刚一出炉便得到市场 高度认可。公开资料显示,惠州三协成立于2001年,去年自动化业务收入约1.10亿元,采用收益法评估,惠州三协100%股权评估值为4.505272 亿元,评估增值4.028452亿元,增值率为844.86%,最终收购价格为4.5亿元。京山轻机表示,从标的公司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的 影响角度来看,此次收购有利于优化公司产品体系和市场布局,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这并非上市公司加紧布局机器人产业的首例。就在几天前的6月24日,亚威股份也发布公告称,与世界顶级机器人制造商德国Kuka公司控股的Reis公司进行机器人业务合资经营和技术许可合作,从而由原有的板材成形机床业务正式进入机器人业务领域,推动主营业务的转型升级步伐。

  据了解,Kuka是全球汽车工业中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龙头。根据合作协议,Reis许可亚威股份获得生产全系列线性机器人和水平多关节机器人所需要的技术, 亚威股份为此支付许可费611.1万欧元,双方同意由亚威股份再许可给合资公司以制造及装配被许可产品;合资公司除制造销售被许可的全系列线性机器人和水 平多关节机器人产品外,还将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制造及销售其他机器人产品,包括开发生产亚威股份机床自动化生产线所需各类专用机器人技术产品。

  上市公司对机器人产业链的布局从去年起即出现明显提速迹象,模式主要是采用与巨头合作及加码投资两种方式。2013年4月,上海机电增资2000万元入股 纳博传动,其背后的控制人是全球精密减速机领域的龙头企业日本纳博;3个月后,秦川发展也发布公告,拟1.94亿元投资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技改项目,同 样是致力于减速机的国产化推进。

手机二维码地址

表单数据填写有误!